实时“热闻榜”上的两则新闻配资吧官网 配资,放在一起看挺讽刺的。
先看第一则新闻:有读者质疑新华字典中有“孩子小,成了累赘”的表述,认为不该传递这样的价值观。而出版社工作人员则回应说,那是对正常社会现象的“客观描述”,没有倾向性。
正当网友为此争论不休时,另一则新闻来了次“强势应援”:
近日,一位网友带10个月大的宝宝在上海动物园参观,途中用奶瓶喂孩子,被工作人员驱赶,理由是“展厅内禁止饮食”,甚至扬言要曝光他们“不文明”的行为。
01
这两起事件看似“偶合”,其实揭示了同一个主题,那就是:在某些规则里,小孩子已经没“特权”了。
《新华字典》将“累赘”关联孩童,虽然可以辩称为“客观描述”,却忽略了工具书对认知的塑造力,毕竟成年人是很少查字典的,当孩子看到“孩子小,成了累赘”这个没头没尾的句子,难免产生自责、恐惧,甚至对更小幼儿的厌恶。
至于动物园的工作人员,再怎么解释都摆脱不了“死板教条”、工作能力差的问题。
我不知道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,但从正常逻辑来看,给10个月大的孩子用奶瓶喂口奶,可能达到破坏环境、影响秩序的程度吗?
至于搬出“应该去母婴室喂”的规则来解释,基本可以视作公关的反面教材——人家不是哺乳,只是给婴儿喂口奶,就像成年人喝矿泉水一样,必须花20分钟去母婴儿室吗?
02
我们时常说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”,可在现实中,孩子,包括不会说话的婴儿,往往成了公共空间的“麻烦制造者”。
他们不能吵、不能跑、不能哭,不能饿——一旦越界,父母就要面临道德审判。
而更可怕的是,这种不耐烦、这种排斥,正在被制度化、规范化。
从词典的“客观呈现”,到动物园的“死板执行”,都不是在维护秩序和规则,而是在惩罚孩子的存在。
03
德国有个概念叫“安静时间”,那段时间内制造噪音是违法行为,邻居可以报警。但例外情形是“你必须接受婴儿在夜间啼哭的声音”。这就是制度里的人情味。
——我们当然可以有规则,但也该有“例外”。比如面对一个还不会说话、没有选择权的10个月大婴儿时,我们应该有基本的宽容。
规则不是用来驱赶孩子的,更不该用来羞辱尽责的父母。因为规则再怎么“合理”,当一个社会不愿意包容一个婴儿在公共场所喝奶时,它已经离“文明”十万八千里了。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